新疆和田大红柳滩锂稀有金属矿300万t/a采选工程项目团队平均年龄32岁。他们奋战在海拔4600米的“生命禁区”,秉持“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团队仅用13个昼夜便完成28米高粗矿仓滑模施工,累计浇筑混凝土41000立方米、安装钢结构11300吨,成功创造了高原工程领域5项行业纪录。
技术部部长刘小境带领团队研发“低温热补偿校准法”,在-25℃极端低温环境下,手持激光跟踪仪连续校准7小时,将法兰面平行度严格控制在0.02毫米内;90后技术员王红军在粗矿仓施工中,创造了52小时连续值守的纪录,带领班组完成860次、每次30厘米的模板精准校准,始终保持0.1毫米的超高测量精度;安全员宋自强建立了专适用于高原项目的班前会“自检、互检”责任清单制度与“早晚宿舍区高原健康筛查制度”,将项目上因身体高反而发生的安全施工事故率降到最低。
团队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首创高原工业化三大技术体系,自主研发《大型溢流型球磨机安装工法》《基于锂辉矿石的重介质设备安装及调试工法》等2篇工法,申报工程专利13个。该团队敢为人先、敢于冲锋在前,实现344吨设备在-25℃环境下28小时精准装配,较传统施工效率提升61%;构建“北斗定位+液压同步”系统,通过4组200吨千斤顶达成0.05毫米级的同步顶升。该团队扎根昆仑,以科技创新为笔,在雪域高原书写出新时代的“冶金天路”传奇。
宝钢硅钢项目团队平均年龄35岁。通过“挂图作战”机制,运用三维场布技术实现永临结合设计,以数字建造驱动施工部署,编制数项管理清单实现全要素精细化管控,先后建成全球首座新能源汽车无取向硅钢工厂、全球顶尖取向硅钢制造基地,树立了“硅钢建设”品牌形象,铸就“硅钢建设”金字招牌。
项目经理贺庆国在硅钢系列项目建设中,牵头组建策划专班,创新建立“三维场布-工序模拟-动态纠偏”三位一体策划体系,聚焦桩基、土建、钢结构、机电安装等核心环节,深度融合数字建造技术,科学制定施工部署方案,精准管控关键节点工期,确保项目建设高效推进。在取向硅钢产品结构优化(二步)项目中,他带领团队科学策划、高效执行,提前4个月实现竣工投产;宝钢超高等级取向硅钢绿色制造示范项目采用数字建造优化施工组织方案,提前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以“精准策划”推动项目高品质履约,为硅钢工程建设树立新标杆。
项目总工程师高申聚焦数字建造技术攻关,带领团队搭建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在超高等级取向硅钢绿色建造示范项目建设中,运用“BIM+构件跟踪”技术,实现钢结构从备料制作到安装验收的全生命周期追溯;主导的“BIM+桩长优化”技术,成功优化桩材2422根,优化率达到12.02%,总体节省成本51万元;面对环形炉施工复杂工况,带领团队运用BIM建模对设备基础进行分层和分段拆分,控量增效效果显著;其团队研发的“钢结构屋面系统分段拼装、胎架滑移安装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团队还荣获上海市建筑施工行业第十一届BIM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等10多项技术创新奖,以丰硕的数字建造应用成果推动项目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湛江钢铁厚板厂厚板品种拓展改造项目团队青年占比64%。在厚板产线年修改造攻坚战中,以28天的高效作战提前4天完成改造任务,实现热试一次成功、质量零返工、安全零事故的卓越成绩,为湛江钢铁高端厚板产品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面对国内同类型产线改造规模浩大、工期紧张的挑战,青年团队主动扛起攻坚任务,科学制定“小时级”作战计划,实现年修关键节点提前6天完成,创造行业效率新纪录。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成员各展所长、攻坚克难:项目经理李卓年修前联合分公司会同建设、设计、监理等参建单位成立“年修施工指挥部”联合办公,本着“分秒必争,工期为令,全力冲刺,使命必达”,比计划工期提前4天完成。
项目总工程师王丽文,年修前对涉及各专业施工内容,形成了年修计划表,针对施工重点改造部位、进行了详细的策划和部署,将各班组工作任务量化,清单任务量化至小时完成量。技术员姬建忠在年修期间负责土建专业施工,深入现场,落实技术交底,带领班组高效凿除抗剪坑136个、二次灌浆层凿除700m,一次交设备安装,无返工情况。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扩建工程EPC项目团队平均年龄31岁。他们在地形地势复杂的“山城”重庆,克服工程体量大、组织管理难、夏季持续高温等诸多挑战,不断应用新工艺、新方法适应施工环境和施工要求,优质高效完成各节点建设任务,全力打造医学人才培育新高地。项目高峰期现场作业人员达1800余人,团队仅用一年半时间便实现了总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26栋主要单体的全面封顶,关键线路节点较合同约定日期提前188天。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创新进取:项目经理谭世勇严格按照示范项目建设标准,抓质量、保进度、守安全、增效益,带领团队总结出企业级工法2篇,获得授权专利3篇,全年迎检80余次,顺利通过国务院、重庆市政府部门等各层级的专项检查,被评为中国中冶2024年度“管理优秀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周其胜针对叠合板楼板成型质量合格率低的问题,带领项目QC小组分析研究,对人材机、施工方法、测量仪器等环节进行全方位质量把控,将合格率由80%提升到95.59%,有效节约了工期和成本;项目安全总监李黎实施穿透式安全管理,全年开展安全文化活动20余次,确保项目安全教育培训100%全覆盖,通过花园式办公场所、永临结合观景平台、新型连墙件等措施应用,营造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2024年底推动项目完成“重庆市建筑安全文明工地”验收评审。
项目荣获2024年度中国中冶“管理优秀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项目QC小组成果《提高ALC隔墙板一次安装合格率》荣获重庆市建筑业协会二类成果,《提高叠合板楼板安装一次验收合格率》荣获重庆市建筑业协会、上海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二类成果和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与监理协会三类成果。项目多次被重庆卫视、万州电视台、三峡都市报等媒体报道,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沙钢5800立方米高炉检修项目团队青年占比达63.3%。项目团队面对国内首次5000立方米级以上高炉以回收铁水方式放残铁及在线残铁绳锯切割清理残铁的挑战,秉持着“凡墙皆是门”的信念,上下一心,仅用109个昼夜,就实现高炉从停产到投产。累计安装钢结构14820吨、管道44520米、耐材砌筑10415吨,为行业高炉大修树立了新标杆。
在检修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通力合作,各尽其责。项目经理卫海鹏带领1013名建设者勇毅前行,创新研发“用于大型高炉的自锁式精准推移滑靴装置”和“一种高炉炉壳推移劲性骨架”两项专利技术,实现了2300吨上段炉壳及3500吨下段炉壳在47小时内精准推移并提升到位,较传统方法效率提升30%;项目总工池鑫和管道工程师刘沪东创新应用BIM技术,重新设计三维管线布局,将近10000米炉本体冷却水系统管道在狭小空间提前排布,使本体冷却水管道安装比预计工期缩短4天,管道损耗从5%降至3%;95后技术员姜旭为控制炉顶法兰安装精度,在垂直50米左右高度扛着全站仪持续测量6小时,只为将炉顶法兰精度控制在0.1毫米。
怀远县2022年城市更新一期建设项目团队青年占比67%。项目部秉承“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原则全力攻坚、高效推进,并顺利交上“提前90天竣工、零质量事故、零安全事故”的答卷。项目部不仅收到县住建局通报表扬及业主感谢信,还荣膺安徽利来老牌国际官网第一个“国家级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工地”。
项目经理张黎辉充分发挥“头雁”领航作用,大力推广应用BIM新技术,积极引进“智慧工地”系统,为安全工地赋能;以“人停机不停”的轮班制鏖战,提前15天完成主体封顶;成立专项预验收小组,靠前针对消防、配电等环节开展3轮模拟验收,最终提前90天一次性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创下怀远县保障房建设的“利来老牌国际官网速度”。梅雨季节,90后工程部长钱然连续15天驻守现场,为雨季施工安全与材料运输保驾护航。90后经营经理彭杰3天内实地考察7家供应商,用数据分析锁定最优性价比方案,将采购周期缩短至15天。
天津泰达郁江道DEF地块项目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34岁的“青年铁军”,正以智慧与汗水浇筑时代精品,在津沽大地书写着属于建设者的奋斗故事。
面对施工高峰期达千人作业的庞大体量与紧张工期,项目经理王宇凭借15年大型项目管理经验,带领团队运用BIM技术构建三维施工模型,对12道关键工序进行流程再造,建立起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
科技创新成为团队攻坚克难的“硬核武器”。本年度立项的《住宅中外墙保温系统施工的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已完成保温板锚固优化技术、装配式保温装饰一体板等2项创新成果,其中2项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团队自主研发的“剪力墙阳角定型化加固装置”,使构件垂直度偏差控制在3mm以内,《提高墙柱阳角处的成型质量合格率》《可拆卸免支模浇筑一次验收合格率95%》斩获2025年度全国冶金建设行业QC成果二等奖。
阳逻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园道路及环境综合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团队是一支以“90后”为中坚力量、平均年龄29岁的青年队伍。面对66.4公里道路改造的艰巨任务,团队以“清单化+节点考核”模式破局,将工期细化为每日任务清单,以“日清日结”的执行力推动项目高效有序运转。这份努力收获了亮眼成绩:2024年项目回款突破1.88亿元,产值超8500万元,实现履约能力与经营效益的双提升。
团队成员各展所长、协同发力。技术总工施泽伟充分挖掘EPC模式潜力,与设计院紧密协同,优化设计方案、创新施工工艺,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项目利润率;工程部部长李志猛将“清单化”管理理念贯穿施工全过程,将任务分解到岗、责任落实到人,配合严格的考核机制,激发全员潜能,实现工程进度与质量“双优”。经营部部长齐文超化身“市场猎手”,主导中标22个项目,合同额超141亿元,带领经营团队高效完成8个子项目结算,总额达2.91亿元,为项目资金链注入“强心剂”。安全总监刘聪以“零容忍”态度筑牢安全防线,构建全流程安全管理体系,从风险预判到隐患排查,从应急演练到安全教育,全方位织密安全防护网。
滨海县委党校新校区工程项目团队是一支以 “88 后”为骨干、平均年龄33岁的青年攻坚队伍。该团队从滨海项目开工后已完成盐城滨海港经济中心小学,明达中学创四星高中提升工程,滨海县实验小学(西苑校区)等工程。
其中盐城滨海港经济中心小学项目二期克服了新冠疫情、持续罕见高温等诸多不利因素,较合同约定提前一百天通过竣工验收,获得校方高度肯定,项目获得校方颁发的“优秀项目部”荣誉称号。项目经理霍克赞同志获得校方颁发的“突出贡献奖”。明达中学创四星高中提升工程较合同提前25天通过竣工验收。滨海县实验小学(西苑校区)项目克服工期紧、材料供应等困难,项目于4月4日正式开始施工,现场经历了149天日夜的奋战,于8月31日完成竣工验收,较合同工期提前了两个月。收到业主单位滨海县城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滨海县教育局发来的锦旗及贺信。
北仑吉利新能源汽车总部项目团队平均年龄 32 岁。他们严守质量标准,提前10天完成桩基工程节点目标,展现出强劲的履约能力。
项目经理崔少雨扎根施工现场,每道工序施工前,都会组织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召开交底协调会,精准梳理施工重难点并制定解决方案。项目总工程师熊伟带领团队推广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在保障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工程品质双提升。施工员彭忠欢在质量管控上精益求精,桩基施工阶段主动加班,排查整改20余处质量隐患,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
创新驱动是团队的鲜明标签。他们拟立项 “高层公共建筑 PC 构件高效精准施工技术研发” 课题,聚焦 PC 构件精度控制、运输保护等关键难题,力求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
印尼OBI岛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团队由32名平均年龄28岁的技术骨干组成,承担着全球单线产能最大的高压酸浸(HPAL)镍钴冶炼项目履约重任。团队在印尼奥比岛高温高湿、物资匮乏的极限环境下,攻克红土镍矿工艺控制复杂等世界级难题,仅用18个月实现首条产线达产,氢氧化镍钴年产能突破15万吨,创下湿法冶炼项目建设周期最短、达产速度最快、金属回收率最高三项行业纪录。
项目经理赵宇清带领团队采用创新“模块化施工+动态顶升”工法,在热带雨季条件下,指挥完成外形尺寸为Ø5884x43181毫米,单重982吨,3台全球最大高压反应釜安装,1176条焊缝100%通过ASME标准检测;高满原在镍钴湿法钢制储罐快速安装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共完成了4项重大技术成果,包括一种储罐壁板的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储罐顶板拼接方法、安装定位装置以及一种储罐顶部搅拌装置的安装方法,这4项成果均已申请发明专利,这些技术有效解决了镍钴湿法钢制储罐安装过程中壁板对口固定、顶板拼装、钢柱支撑安装以及搅拌装置安装等难题,大幅提高了储罐施工速度,降低劳动强度与安全风险,对类似工程项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伊滨区福民工程6号安置小区南地块项目团队平均年龄29岁。作为“工序分包”模式的试点项目,目前已完成了9栋楼所有工序的施工,并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研发《拼装式预制螺纹桩》 等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首创《超长挑檐支模施工工法》等两项企业级施工工法;QC课题《提高高层住宅伸缩缝剪力墙外观质量合格率》获得2024年度全国冶金行业建设二等奖。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经理王帅身先士卒,深入现场管理,及时进行纠偏,确保项目稳步推进;总工程师杨少永带领技术质量部攻克技术难点,为项目顺利施工保驾护航,并鼓励团队青年勇于创新,钻研新技术、新工法;工程经理刘志明精准把控工期,协调各班组相互协作,圆满完成第一阶段的施工任务。
梅观高速项目团队平均年龄34岁。一直以来,团队青年始终以担当有为、踏实肯干为基调,在质量创优、工期履约、安全文明施工、设计优化创效、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提供坚实力量。
项目总工程师邬迪先后参与取得专利及科技成果鉴定18项,参与完成钢箱梁平移和景观设计方案设计优化,预期创效额近八百万元。在新技术应用-节段预制拼装中,工程部和技术部青年林世烨、张艺杰、许志堡等组建QC小组,针对施工技术改进,拼装一次合格率由83.34%提高到96.3%,并且由于安装质量问题减少,节约维修费约10万元,同时由于施工过程中技术改进,工期缩短约30天,不仅为公司在今后同类工程施工提供了施工依据,还促使顺利通过了深圳市优质结构工程奖、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首次检查,为后期申报“国家优质工程奖”做好了前期准备。此外,预算员“小薛-薛贺雯”在现场土方管理方面表现出色,通过优化土方外运流程,有效减少了外运量,成功实现该项费用支出降低,为项目最终的盈利提供有力支撑。
南京NO.2020G24地块A分区工程项目团队平均年龄29岁,他们在南京栖霞技术经济开发区快速崛起的城市天际线中,正以“硬核实力”刷新着建设速度。凭借高效协作与创新突破,将22.5万平方米的高层住宅项目打造成“青春建功”的示范样板。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经理肖凡提出了“党员先锋+青年突击+专业班组”的“三向联动”模式,构建起高效协作网络,率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项目总工刘宇轲为确保项目顺利进行,亲自赶赴材料工厂坚守4个日夜;工程部部长陆军为保证工程结构的准确无误,多次亲自为施工班组测量放线;95后技术员谭文平从“零”开始学BIM,项目BIM建模从无到有;95后安全员李昂每天两万步,磨破3双劳保鞋,项目实现连续700天安全生产无事故。
这支青年攻坚队还取得多项技术专利及多篇论文发表:《后浇带独立支撑柱施工技术》获集团优秀“五小成果”,为项目节约70余万;项目经理肖凡撰写《浅谈铝合金模板深化设计》论文在集团内刊发表;《一种空心混凝土外墙挤塑板固定结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解决了空心混凝土外墙挤塑板固定不牢,浇筑振捣过程中挤塑板易偏位的问题;《一种用于金属模板工程临时固定楼梯预埋螺栓结构》解决了金属模板工程楼梯平台处预制楼梯预埋螺栓下滑、偏位、倾斜,造成预制楼梯无法安装等问题。
天津市第一机床总厂项目团队是以“90后”为中坚力量的青年团队,他们秉持“传承工业精神、焕发城市活力”的信念,在73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存上,以科技赋能、文化铸魂,打造出天津市工业遗存更新的标杆工程。
作为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一,第一机床总厂的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产业能级的跃升 。面对老厂区建筑结构复杂、历史保护要求严苛等挑战,项目团队以“保护与创新并重”为原则,仅用152天完成从策划拆除到加固更新的全流程推进。团队创新应用梁柱扩大截面法、粘钢法、包钢法、粘贴碳纤维布等新方法,以及利来老牌国际官网自主研发的高延性混凝土、灌浆料、憎水等新材料,对26万平方米的老旧建筑进行精准修复,既保留了清水红砖墙、清水混凝土墙、鱼腹梁等苏式工业风貌,又确保了建筑安全性与功能性。
2024年10月,“津一·PARK”东区率先开放,8米高的苏联专家办公楼化身工业风咖啡馆,金三车间转型为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月湾公园、亲水广场等公共空间更成为市民打卡新地标。
从“工业锈带”到“智造秀带”,这支团队以智能科技为引擎,构建“文商产”融合新生态:在天津利来老牌国际官网党委委员、项目总指挥长何青义和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孟祥阳指导和鼓励下,项目团支部书记、副总工程师司勇勇带领组织了青年技术攻关小组,经过反复论证与模拟,优化施工方案,为项目节约成本近20万元;优化施工关键线路,大幅缩短工期 20 天;以青年员工马欢、毕祥鑫、戴子辰等为骨干的青安岗成员,通力协作,勇挑安全监督重担,每日穿梭于施工现场,凭借敏锐的观察力与高度的责任感,累计排查安全隐患 200 余项。
(各单位联合供稿)